血压是反映心血管健康的重要指标,但许多人测量时存在时间选择误区。医生指出,选对测量时段能更精准掌握血压波动规律,为健康管理提供可靠依据。
人体血压存在明显的昼夜节律,这种波动与生理活动密切相关。早晨6-8点被称为"血压晨峰期",此时交感神经兴奋性逐渐增强,肾上腺素等升压激素分泌达到高峰。经过整夜静息状态后,血液黏稠度较高,血管弹性相对降低,若此时测量能反映基础血压状态。但需注意,起床后应先完成排尿、洗漱等基础活动,静坐5分钟后再测量,避免因突然体位变化或膀胱充盈影响结果。另一个关键时段是晚间8-10点。此时人体进入放松状态,白天的工作压力逐渐消退,但晚餐后血液集中于消化系统,可能引发血压轻度升高。这个时段的测量能捕捉到日间活动后的血压变化,尤其对盐敏感型高血压患者具有重要意义。晚餐应控制在测量前2小时完成,且避免摄入咖啡、浓茶等刺激性饮品。
值得强调的是,血压监测需形成规律。建议每日固定时段测量并记录,连续3天取平均值更具参考价值。测量时应保持坐姿端正,手臂与心脏齐平,袖带下缘距肘窝2-3厘米,松紧度以能插入1-2根手指为宜。冬季测量需注意室内温度,过冷会导致血管收缩,建议室温保持在20-25℃。
许多患者存在"白大衣高血压"现象,即诊室测量值高于家庭自测值。家庭监测能更真实反映日常状态,但需注意避免在运动、情绪波动后立即测量。若发现血压持续高于135/85mmHg,应及时就医调整生活方式,必要时配合药物治疗。
掌握科学测量方法,建立个人血压档案,是预防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基础。这两个关键时段的精准监测,如同为健康装上"双保险",帮助我们更早发现异常波动,将健康管理落实到每一天的细节之中。
配资炒股平台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